如何防治小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

本文Tag標簽:幼兒疾病??

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,簡稱流腦。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,冬、春兩季為高發(fā)期。

  腦膜炎雙球菌,革蘭氏染色陰性,對干燥、濕熱、寒冷及一般消毒劑均極敏感。通常自上呼吸道侵入人體,可表現(xiàn)為鼻咽部帶菌狀態(tài)或上呼吸道炎癥,少部分感染者致病菌侵入血循環(huán)發(fā)生敗血癥或化膿性腦脊髓膜炎。

 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發(fā)生,可呈流行性或散發(fā)性。帶菌者和患者是本病傳染源。病原菌存在于患者及帶菌者鼻咽分泌物中,借飛沫由空氣傳播,故人口稠密、居室擁擠、空氣不新鮮、日光缺乏等均為本病傳播的有利條件。流行季節(jié)為冬、春季。

  大多數(shù)患兒小于5歲,發(fā)病年齡高峰為6~12個月。大城市2歲以下患病率高,多散發(fā)。中小城市15歲以下兒童較多。偏僻地區(qū)人群免疫力低,一旦傳染源進入,可引起暴發(fā)流行。潛伏期一般為2~3天,最短1天,最長7天。

  本病臨床可分為4期:

  (1)上呼吸道感染期。多數(shù)患兒中止于此期,主要癥狀為鼻炎、咽炎或扁桃體炎。

  (2)敗血癥期。突然高熱、全身不適、惡心、嘔吐,年幼兒易驚厥。起病數(shù)小時后皮膚出現(xiàn)皮疹或出血點,分布不均,大小不等,指壓不褪色,急劇增多,擴大融合,常見于肩、肘、臂等皮膚受壓部位。1~2日內進展為腦膜炎,菌血癥期不超過48小時。

  (3)腦膜炎期。因顱壓增高致頭痛、嘔吐、煩躁、嗜睡,重者昏迷。檢查有腦膜刺激征。

  (4)免疫反應期。起病后7~14天不等。關節(jié)炎明顯,可有心包炎,關節(jié)及心包積液為無菌性,呈良性、自限性經(jīng)過。

  臨床分型可為3型:

  (1)普通型。占發(fā)病者的90%,突然起病、高熱,有淤點及腦膜刺激征。

  (2)暴發(fā)型??煞譃樾菘诵汀⒛X型和混合型。

  休克型:多見于2歲以下小嬰兒。休克在發(fā)病24小時內發(fā)生,短期內出現(xiàn)遍及全身的淤點,迅速擴大融合成大片淤斑,循環(huán)衰竭,血壓下降,尿量減少,可危及生命。

  腦型:多見于年長兒。發(fā)病急,出現(xiàn)顱內壓增高癥狀、發(fā)熱及淤斑,患兒反復嘔吐、頻繁驚厥、肌張力增高、四肢強直、嗜睡乃至昏迷,嚴重者發(fā)展成腦疝。

  混合型:同時具有休克、腦型癥狀,可先后或同時出現(xiàn)。

  (3)慢性型。此型較少見。慢性或亞急性起病,有發(fā)熱、寒戰(zhàn)、淤點、四肢強直及驚厥等。血培養(yǎng)陽性。病程6~8周??砂l(fā)生腦積水等后遺癥。

 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顯著增高。淤點涂片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。有典型皮膚淤點即可作出診斷,不必做腰椎穿刺。

  嬰兒可合并腦室膜炎、硬膜下積液、腦積水,也可有神經(jīng)麻痹。后遺癥多為耳聾、偏癱或截癱等。

  依據(jù)流行情況、臨床癥狀和體征不難診斷本病,但需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、過敏性紫癜鑒別。

  感染流腦后,可獲終生免疫,極少復發(fā)。影響預后的因素有:年齡;反復驚厥、昏迷體溫40℃或不升;伴休克;合并DIC(血管彌漫性凝血);治療較晚或免疫機能低下者。本病除暴發(fā)型外極少死亡。

  此病藥物預防效果不肯定。目前我國已制成流腦A群菌苗,免疫效果較好。治療依病情輕重、分型而治。

  一般常應用復方磺胺甲基異噁唑(SMZ-TMP),口服或肌注,療程5—7天。鼓勵病人多喝水,每日入量80~100毫升/千克。注意藥物不良反應,如血尿、皮疹、粒細胞減少等。

  可肌注或靜點青霉素,注意做藥敏試驗??杉∽⒒蜢o點氯霉素3~5日,但此藥毒副作用大,對造血系統(tǒng)有影響,注意定期檢查白細胞。用氨芐青霉素時應以青霉素做皮試。頭孢菌素類藥物中以頭孢三嗪效果好。暴發(fā)型應住院搶救、治療。

  患兒病室內應保持安靜、空氣新鮮,患兒要多飲水,觀察尿量。另外,要密切觀察患兒神態(tài)、面色、脈搏、呼吸、血壓、瞳孔變化及淤點。加強皮膚、口腔護理,對高熱、躁動者采取對癥處理。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回答您!